《我的日课表》教学案例
【案例来源情境】:
在每个学生的书包里,都有一份学生日课表,它或是学生手工绘制的,或是用厂商印制的,甚至还有一部分的日课表上还印有不健康的内容,五花八门,在教学本课时,我想到了利用所传授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张有自己特色的日课表,去取代原有的日课表。
【案例设计思想】:
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也就是说,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分析】:
本案例隐含的教学内容是初中信息技术课本(谢小其、陈秀萍、张丰等主编)第二十一课《Word97表格的制作》,是在学生学习了Windows的基础操作、Word环境下的汉字处理、文章的编辑排版以及的教学内容。是制作第二十二课《电子小报》重要的组成部分,掌握了本课的知识能力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表格的基本编辑方法,表格的拆分与合并、表格文字的修饰,且能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依据: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能力目标: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指导启发学生动手实践探究教学内容,养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培养自主探究中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依据: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本节课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教学中以任务驱动式与自学辅导模式并用,着重于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生自学及创新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先发现问题,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再在教师的点拨下动手操作探究,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
教学开始我利用学生手中的日课表为例加以改变,创设教学情境,先出示一张精美的自制日课表样式,引出本节课的总任务--制作一张属于自己的日课表。然后再通过学生对日课表的观察分析,发现这个日课课表的特点:一是它是一个表格,二是需要合并单元格;三是表头处需要画一根斜线,这样就把总任务分解成了三个子任务,任务一:表格的绘制;任务二:表格中单元格的拆分与合并;任务三:表格中斜线的画法;任务四、表格中文字的输入与修饰。每个子任务与制作日课表的各种操作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在子任务的教学中更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学生按机房实际二人为一学习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辅助,让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操作试验,归纳总结出完成各任务的具体操作步骤,,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子任务,通过课堂讨论、分层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逐步完成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理解、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最后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自主评价,培养正确的评价能力。并进行激励。
【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 |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
设计意图 |
创设情境 |
教师出示自己制作好的精美的日课表,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这张日课表与你们的日课表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也能制作出这样的日课表。” |
观察教师的日课表, |
提出总任务。 |
分解内容 |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课表的结构“要制作日课表,首先须知道它是如何构成的。”归纳出本课的知识点:
任务一:表格的绘制;
任务二:表格中单元格的拆分与合并;
任务三:表格中斜线的画法;
任务四:表格中文字的输入与修饰。 |
学生对日课表的进行观察分析,发现日课表的特点:一是它是一个表格,二是需要合并单元格;三是表头处需要画一根斜线;四是表格中有各种格式的文字。 |
分解出分任务,分散教学难点 |
自主学习
分步完成 |
在每个任务开始时,指出解决此任务所用的工具,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小组及时加以点拨, |
学生合作探究完成任务一
学生合作探究完成任务二
学生合作探究完成任务三
学生合作探究完成任务四 |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
作品展示
反思修改 |
在展示过程中及时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
学生自主评价,反思修改,完成作品。 |
培养学生正确的评价能力。 |
课堂小结 |
归纳本课内容,并把学生成果打印分发 |
上交作品 |
激励成绩,争取进步 |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交流合作提供技术支持。教学时创设了实际应用情境,在教学中给学生萌发求异思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增强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和信心。通过教室广播的功能,让学生看到其它同学的作品,给学生以美的欣赏和智慧的碰撞,这样的活动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在此进行反思:
1 教学与评价要分层次
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生活环境条件、个体素质的差异,学生学习起点不一样,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提出作品制作的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进行分层次教学与评价,以适应不同学生,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得到发展提高。同视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改革,以过程评价为主,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
2、要注重小组间合作
新课改指出,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问题,就要提供给他们合作交流的机
会,通过向老师、同伴表达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实现发展。本节课学生都能自主学习,但是缺少小组间的交流,学生遇到困难很少会去请教其他小组的成员,在今后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与能力,使他们愿意合作,学会知识。
3、环节设置应合理有效
本节课内容多,学生学的东西很多,在环节设置上应合理,紧凑。每个环节要渗透的知识点教师应把握准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引导学生学会知识,顺着学生思维走,尊重学生。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从中收获与反思都颇深,这为我今后的教学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信我能以此为契机更好地开展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