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驱动任务的来源
摘要:本文从任务设计这一关键点着力诠释“任务驱动”这种在信息技术学科应用广泛的教学模式。文章从学校的硬件条件、学校的教育活动、渗透其它学科知识、学生的生活与需求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任务设计中的几项心得,希望与广大信息技术教师们一起商讨。
关健词:信息技术任务设计 结合
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也就是说,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任务。信息技术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以建构主义教育思想设想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它是指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源,通过问题解决式的自主学习方式获得知识的意义建构。它可以由先前的“教”达到“不教”,使学生原先的学会转化为会学,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其特点之一就是要围绕任务展开教学,课前首先提出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及学习主动性。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提出是最重要的,它将决定这节课学生是主动地学习还是被动地学习。任务的提出首先要综合性,它应该把学过的知识和即将要学的知识综合进去,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同时还学会了综合运用知识;其次要具有实践性,任务必须能够通过实践来完成,应尽量避免抽象和完全理论化的任务出现;然后要有吸引力,兴趣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如果学生对你提出的任务没有兴趣,那任务也是失败的,所以提出的任务必须让学生感兴趣,必须有吸引力;最后要有创新性,设计的任务还需要考虑到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应把目光停留在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应主动出击,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寻找任务的切入点,为本学科的教学所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本人总结出几点经验,与大家共享:
一、与学校硬件相结合
没有必要的条件(比如学生需要的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学生是没有办法完成任务的操作。如果学生有心进行的尝试性操作,教师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当时确实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应给予鼓励,并在日后满足其条件。比如学生想自己看相关的讲解光盘时,我们不要替代讲解,可以通过虚拟光驱等形式在网络教室中给出,让学生随时可以找到“老师”。又如现在的学校机房,都安装有硬盘保护系统,当教学活动结束后,受保护部分的硬盘数据将不复存在。以此作为契机,为了保护自己劳动成果,在教学文件存储时,通过以前教学中对学生的实际教训(指硬盘保护)设计任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也为后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与学校的教育活动相结合
作为教育教学的场所,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有黑板报,作为班级的每一员,都希望能为此作出自己的贡献,但黑板报的板面、出版期数都受到限制,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去发挥,每当有黑板报评比时,各班总是为黑板报布局、取材而评论不休,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此时应与班主任取得联系,因势利导,设计了相应内容的电子版报任务,任务中隐含着该章的几个知识点:(1) Word 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2)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3)视图、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4)Word的图形功能。(5)Word的制作表格功能。每一节课完成一个知识点,教师在教师中又把每节课的知识点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分别设计在更小的任务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会想方设法读教材、查资料甚至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在无形中掌握了知识点,
三、与其它学科的教学需求相整合
新课标的实施,为信息技术在各科教学中运用提供了巨大的平台,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的教学中。是信息技术课的最后归宿,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的主要引路者,应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因此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主动与其它学科的知识点相联系,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我们在设计教学任务时,不仅要融合信息技术的文化性、综合性,同时也要渗透其他学科知识。例如:可以从语文、数学、自然、社会等学科中挑选任务设计的素材,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在教学搜索引擎前与自然科教师联系得知正在上《环节动物》一课,与他进行合作设计了相关任务,当学生完成此信息课的任务同时,也掌握了《环节动物》一课的知识点。
四、与学生的生活结合
爱迪生曾说过“兴趣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任务的设计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观愿望,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任务设计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之中,给学生创设用中学、学以致用的学习情境,更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每逄节日时,学校总要举行活动,我抓住这一时机,结合信息的搜索与下载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了到网上寻求活动内容的任务。教师节到了,我又及时为学生设计了发送电子贺卡的学习任务。这样的任务设计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愿望。
五、与学生需求相结合
教师毕竟是成年人,最说个人的力量也是有限,往往学生最需要什么作为教师却想不到,因此,可在学生中征求教学方案,找到最适合的任务,如有一段时间很多学生都提出能不能制作一个介绍自己作品,所以在教学利用PowerPoint进行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教学时,就设计了制作一个介绍自己的电子幻灯片综合任务,在此任务中包括了(1)PowerPoint基础、(2)美化演示文稿、(3)自定义动画与声音、(4)幻灯片切换、(5)插入影片和声音、(6)演示文稿间的切换、(7)超级链接的应用、(8)幻灯片的打包。以达到学生熟练应用PowerPoint的基本功能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学生思考用什么素材表现自己,素材应该怎样采集、组织,界面如何安排,颜色如何设计,大家纷纷想主意,想办法,等到任务完成时,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也就自然而然掌握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发散思维,思维非常活跃,如果抓住时机对学生加以指导,效果会更好。
当然,一个完美的教学任务设计完成,并不代表教学任务的完成,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度的运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至于如何更好地实施任务,有等于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书目:教育部《中小学信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章剑卫、姚灶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